衛康|第三屆腸道微生態診療技術研討會召開
發布: 2025-07-29 10:37:30 作者: 佚名 來源: 衛康


7月26日,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山東大學、臨沂大學、衛康生物集團聯合主辦,臨沂大學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承辦的“第三屆腸道微生態診療技術及臨床轉化研討會”在臨沂大學盛大召開。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錢韋,臨沂大學副校長池福安,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劉雙江,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臨沂大學教授、臨沂大學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文學軍,臨沂大學教授、臨沂大學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院長、衛康生物集團董事長王宗繼等院士、頂尖學者、臨床專家及產業領袖,共同擘畫微生態醫學革命性發展藍圖,開啟“健康中國”戰略下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新篇章。
產學研深度融合
擘畫微生態醫學新圖景

臨沂大學副校長池福安致辭
池福安副校長強調,學校積極響應“健康中國2030”戰略,聯合衛康生物集團成立再生醫學產業研究院,聚焦干細胞技術與腸道微生態研究,致力于打通“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臨床應用”全鏈條。他指出,本屆研討會聚焦腸道微生態診療技術及臨床轉化等前沿方向,旨在通過跨學科協作,推動微生態診療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為慢性病管理提供顛覆性解決方案。

臨沂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徐向明致辭
徐向明主任從臨床視角出發,深刻闡釋腸道微生態的醫學價值:“腸道菌群與癌癥治療、免疫調節、慢性病管理息息相關,重構微生態平衡不僅是臨床突破,更是以微生物為紐帶構建‘預防-治療-康復’全周期健康新生態。”他呼吁,醫學界需以微生物為“鑰匙”,重新定義現代醫學的治療哲學。
前沿技術突破
揭示微生物世界的“生命密碼”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錢韋:《細菌感知賴氨酸控制過度捕食》報告。
錢韋所長以《細菌感知賴氨酸控制過度捕食》為題,揭示細菌通過賴氨酸信號調控捕食行為的分子機制。研究指出,細菌通過“感知-響應”負反饋環路精準控制代謝活動,這一發現為合成生物學中人工菌群設計提供理論依據,更可能推動腸道微生態干預技術的精準化升級。

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方柏山:《腸道菌群體外培養及其應用”》報告。
方柏山教授其團隊構建的“高度模擬腸道環境體外培養體系”,通過厭氧裝置與多酶偶聯技術,實現專性厭氧菌的高效分離與定向培養。該體系已成功應用于自閉癥干預研究,通過菌群移植改善小鼠社會行為缺陷,并開發出針對潰瘍性結腸炎的微生態制劑,臨床前研究證實其顯著抗炎效果。

臨沂大學教授、臨沂大學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院長、衛康生物集團董事長王宗繼:《打響一場人民健康保衛戰》報告。
健康中國戰略下的現實拷問,慢性疾病的蔓延正嚴重侵蝕國民的健康。世界健康,中國方案,衛康先行。從健康意識覺醒開始,從關注腸道微生態健康開始,衛康推出“清養補”系列產學研成果,重塑腸道微生態平衡,用新醫學技術為國人全力以赴改寫慢病困局,打響了一場為人民健康意識覺醒的保衛戰。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中心主任江學良:《菌群移植及菌群膠囊研究進展》報告。
江學良主任結合偽膜性腸炎、自閉癥等大量臨床案例,詳細闡述菌群移植可以治療腸道菌群失調相關的腸道和腸外疾病,并呼吁建立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證據鏈。

濟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司傳平教授:《菌群移植技術(FMT)及臨床應用案例分享》報告。
司傳平教授運用蒙山康谷生命醫養中心大量生動鮮活的菌群移植案例,展示了腸道菌群移植技術在糖尿病、便秘、自閉癥、腸胃疾病等顯著效果。
臨床驅動創新
微生態醫學開啟第三次醫學革命

在主任醫師、蒙山康谷生命醫養中心常務副院長朱建友主持下,四大專家圍繞腸道微生態診療技術展開深度對話:

濟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司傳平教授:菌群移植技術已從實驗室走向臨床,蒙山康谷近百例成功案例證明其安全性與有效性,為慢性病治療提供全新選擇。

臨沂市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主任醫師、二級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高冠起:衛康獨創的“521逆糖管理”模式,通過腸道菌群調控實現糖尿病逆轉,驗證了微生態干預在代謝疾病中的革命性價值。

原北部戰區總醫院主任醫師、衛康集團高級顧問張學習:以菌群移植為代表的腸道微生態技術是“第三次醫學革命”,其通過重構菌群平衡,從根源上改善健康,遠超傳統對癥治療的局限。

臨沂大學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常務院長劉慶軍:菌群移植在自閉癥兒童治療中取得突破,部分患兒社交能力顯著提升,為這一難治性疾病開辟新希望。

關注腸道微生態
本次研討會搭建起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協同創新平臺。從基礎研究的微生物互作機制揭示,到臨床轉化的菌群移植技術落地,再到產業端的慢病管理方案推廣,一條完整的微生態醫學創新鏈已清晰呈現。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隨著人工合成菌群、精準菌群移植等技術的突破,微生態醫學將重塑慢性病防治格局,為“健康中國”注入強勁科技動能。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