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供應轉折將促進直銷行業發展提速
發布: 2011-05-19 11:34:11 作者: 歐陽文章 來源: 直銷報道網

我國潛在GDP增速可能即將出現趨勢性的下降,在未來十年內可能會從目前的9%-10%下降到6%附近。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勞動力供應轉折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這樣的情勢下,我國直銷行業發展又遇到了一個重要機遇。因為勞動力供應出現轉折將為直銷行業發展儲備大量的從業人員,未來十年的直銷行業將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
我國的勞動力供應正在面臨從寬裕到短缺的轉折。從人口統計層面的數據考察,扣減退休人口后的新增勞動力在2011年前后即將進入零增長區間。在未來五年即“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國的新增勞動力幾乎沒有增長,展望未來十年,我國的勞動力供應總額將出現顯著的下降。從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直銷發展成熟的經驗看,直銷發展一般在勞動力供應出現轉折時呈快速的趨勢。我曾在《全球金融風暴與中國直銷發展機遇》(經濟出版社出版,2008年)一書中,對這個問題有過較為深入的論述。我們知道,從2003年以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裂口,并且這一裂口在2007年以來越來越大。2006年以來農民工工資年均增速也在20%附近,低端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著明顯的價格壓力。這是形成勞動力供應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國和日本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導致實體性產業發展受阻,但直銷行業在那個時候卻發展很快。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就是本來供應到實體經濟的勞動力卻轉移到別的行業,特別是直銷行業。我國未來十年,由于從實體經濟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大量加入直銷員隊伍,必然會促進我國直銷行業發展的提速。
我們可以作具體分析。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新增勞動力每十年大概新增1億人左右,支撐了年均10%的經濟增速。此后十年這一局面將不復存在。如果進一步扣減高等教育人口,低端勞動力供應在2005年前后可能就已經進入了零增長區間。一般認為40歲以上的勞動力進行城鄉轉移的概率較小,那么考察20至40歲之間的新增人口趨勢,我們也可以看到在2005年前后這一年齡層次的人口已經進入了零增長區間。在中國已經出現或者即將經歷勞動力供應的逆向轉折時,經濟增長的趨勢在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技術進步和資本系數等四個方面可能都會受到負向沖擊。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已經站在勞動力供應收緊這一趨勢的初期,人口紅利對于實體經濟慢慢會轉為人口負債,而對于直銷行業,人口紅利將不斷得到享受。因為直銷從業人員不需要很多的投資就可以得到創業平臺。實際上,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沖擊我國實體經濟后,直銷行業就新吸納大量從業人員,促進了這幾年直銷行業的快速發展。而這只是開始,未來十年還會繼續保持這種趨勢。這就告訴我們,勞動力供應轉折的效果,就是把人口紅利從實體經濟轉移到如直銷一類的其他行業。
我們再不妨對西方國家勞動力供應轉折時直銷發展提速的案例作進一步的分析。先說美國。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勞動力供應趨勢性的下降。這一趨勢延續較久,直至80年代初期才基本結束。出現這一情況,主要是美國當時貨幣與財政政策的主體可歸結為反周期政策。這使得面對原油價格暴漲等外部沖擊時,決策者對政策實施的力度與方向很容易發生誤判。從結果來看,在這一期間美國的通貨膨脹非常難以控制。于是,大量的勞動力開始轉向別的行業,尤其是直銷行業。因此,這個時期美國的直銷業發展確實超乎人們的想象。再說日本。1976年至1990年是日本年均DGP增速5%左右的“多樣化”發展時期,經濟結構從重工業向服務業和消費電子等高附加值行業轉型;從1994年至今處于年均增速只有1%的。日本經濟發展速度趨緩,其原因主要來自日本經濟在60年代初期跨過劉易斯拐點,導致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并產生工業、農產品部門的“生產率差異性通貨膨脹”。在70年代初日本經濟初顯疲弱時,日本政府采用的反周期政策給通貨膨脹火上澆油,最終在原油價格暴漲的外生沖擊之下,日本經濟增速從10%下降到5%的水平上。可見,勞動力供應轉折阻礙了工業、農業的發展。但這個時期的直銷行業也和美國一樣,獲得了快速發展。從以上案例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勞動力供應轉折是促進直銷行業發展提速的重要原因。
我國勞動力供應轉折已在不斷形成,和當時的美國與日本十分相似。直銷行業要利用這一極為有利的且為難得的機遇,從現在起,就要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入和開發,盡可能多的享受從實體經濟轉移出來的人口紅利,在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期間,或在未來的十年,不斷提速直銷行業的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又快又好的前行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