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品抬轎子部分私募劍走偏鋒做規模
發布: 2012-05-22 14:50:57 作者: 木子 來源: 證券時報

靠新產品募集的資金給老產品“抬轎子”,拉高老產品的業績以吸納更多新進資金。近日,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這種類似傳銷的模式正在被一些撈偏門的私募利用,以做大規模。
在“新產品給老產品貢獻業績,老產品為新產品貢獻規模”的鏈條里,憑借被拉高產品的賺錢效應,私募往往可以迅速拓展規模,而一旦投資者鉆進了這個套,就不得不面對利益被輸送的結果。
私募基金另類擴張模式
“這種擴張模式肯定是被充分證實過的,但前提是前期產品一定要能打得響,要么是進入時點好順勢賺了錢,要么是真刀真槍干出了業績,只要有了頭一兩期業績好的噱頭,以后的產品就不愁募不到錢。”一位圈內人士向記者講述了某私募的發家史。
2007年市場最好的時候,一家公募研究員決然“奔私”,募資3000萬元成立了第一期產品,“三五千萬的規模很適合快進快出,最好做業績,加上市場好,賺錢擋都擋不住。”隨即,客戶追加幾千萬元資金,于是有了第二期產品。該私募馬上用第二期募集的資金狂買第一期產品已經持有的股票,拉高股價。有了前兩期產品作為標桿,該私募很快在圈里有了一些名氣,趁熱打鐵發行了第三期產品,規模達到兩三億元,其客戶群也脫離了最早的“熟人關系”,開始有慕名而來的陌生投資者。
“投資者都是沖前面產品的高收益來的,為了持續擴大規模,標桿產品的業績必須守住。說白了其實很簡單,就是不停拿新產品募到的錢來拉以前老盤子里的票,都是些小盤股,拉起來比較容易。”該人士透露,在經歷了一輪牛熊周期后,靠“抬轎子”的操作方式,該私募的第一期產品保持了“持續較高穩定收益”的正面形象,而其他產品的業績表現則不盡如人意。目前,這家私募現在已經發到了第6期產品,盡管總規模已經有了10億元,但拿出來說的永遠是第一期的業績。“把管理費、申購贖回費等固定費率加在一起,一般是3個點左右的費用水平,10億規模一年的固定費用就有3000萬元,不算業績提成也可以過得很舒服。”
隱憂眾多宜納入監管
經記者多方求證了解到,盡管私募界不乏業績波動率小、投資嚴謹追求絕對收益的資產管理人,但“撈偏門”、靠新產品給老產品接盤的現象也確實存在。“公募的TA系統里就有公平交易的模塊,公司內部有稽核檢查部門、內部防火墻,更往上,還有監管層的監管,但私募在相關方面的監管幾乎都是空白,在利益面前,靠自律肯定不現實,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在所難免。”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認為,在適當的時候把私募納入適當的監管體系很有必要。
“對私募來說,在發展初期,這樣的非常規手段也許可以奏效,但這畢竟是危險游戲,一旦哪個鏈條斷了,在最后一棒中受傷的必定是投資者,隨著投資者的成熟,這樣的公司肯定會被拋棄。”有業內資深人士說。
事實上,在私募新產品為老產品“接盤”的現象背后,還有“私募公募化”的隱憂,在私募本來就存在內控監管等“制度短板”的背景下,灰色地帶可能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