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級經銷商詬病雅芳 遠離直銷轉型零售沒戲
發布: 2013-02-02 09:49:49 作者: 未知 來源: 化妝品財經在線

裁員和關閉分公司的傳聞在讓直銷“好孩子”雅芳在新年伊始吸引了不少媒體的聚光燈。伴隨著組織結構調整,雅芳啟動了在中國市場的第四次戰略轉型。這一次,新任高管從原先的“回歸全直銷”,直接過渡到了“加強零售”,這意味著,這家全球直銷巨頭與其最為擅長的直銷業務漸行漸遠。
對于雅芳又一次的戰略轉型,不僅業界質疑聲音不斷,更有雅芳“骨灰級”經銷商向CBO記者直言,“內部管理專業化程度不高,公司高層政策穩定性不強、對中國市場特點認知不深”的“三不”雅芳此次新調整也“不太靠譜”。

惜——銷售慘淡 專賣店早已“四不像”
四川雅柏麗化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尹波,是中國第一批雅芳經銷商,從1995年做直銷員到開出成都第一家專賣店,他追隨了雅芳十多年,見證了雅芳的興衰。據他介紹,曾幾何時,他手下有一大幫人專做雅芳專賣店業務,高峰時期一起開了40家店,專賣店甚至開到了西藏拉薩。“在當年成本不高的情況下,每個店平均的月銷都在10萬元以上,好的店甚至超過20萬元。”尹波說,當時他的團隊以可觀的經營規模蟬聯了好幾年的全國冠軍。正是趕上了雅芳的好光景,他贏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然而,對比當下,直銷業務全然取消,他僅留有成都一家位置并不起眼的專賣店。尹波坦言自己這幾年都沒再插手這塊業務,投入也很少,就交給幾個人專門搭理。“有一定的品牌感情在,能這么堅持著就夠了,”他認為,賺不了錢,只能悠著點做,即便總體是虧損的,能維持住店內幾個員工的工資就足矣。
與之類似,山西運城百合化妝品公司總經理賈云崗也是1996年時加入的較早一批雅芳經銷商。目前仍然擁有10家店的賈云崗直言做得辛苦:“從2008年起,每家店中,雅芳只有一兩萬的銷售額,店內不得不搭賣其他化妝品,才勉強收支平衡。”6折拿貨看似比直銷扣點低,而成本之下也難以為繼。
其實對于類似賈云崗這種“四不像”的雅芳專賣店,雅芳公司也曾表示干涉,但終究抵不過店主求生存的需求。賈云崗認為,所有問題都歸結為雅芳公司政策的“變來變去”。
有業內人士稱,雅芳對外宣稱的6000家零售店,現存不多,且多數為形象,而無業績。直銷和專賣店雙渠道之間一直存在競爭關系,導致雅芳產品價格不斷下壓,專賣店利潤極低,只能靠低價擴大銷量獲得總部補貼。而2010年雅芳將專賣店的補貼收回,隨即大量店面因無法維持而被迫關閉。
憐——產品線冗雜 定位模糊 品牌符號淡化
對于雅芳的變遷,尹波直嘆“很可惜”。在他看來,雅芳走到如此田地根本在于其公司戰略不清,“根本不懂產品運營和傳統銷售模式”。
SKU數量過于龐大,產品品類繁雜,新品更新頻率過快,是經銷商們詬病的一大問題。“感覺自進入中國以來,雅芳就在不斷更新產品線。”賈云崗感慨。對此,尹波同感:“尤其是護膚品,不斷上線下線,一個系列終端導購還沒搞熟悉,又換新的,讓人力不從心。”這一點,尹波以他曾代理的歐萊雅為例來對比,一般歐萊雅出一個新系列會穩定推廣一段時間,然后慢慢加一兩個新品進去,強化消費者認知,保持消費的連續性。而雅芳過頻的更迭產品并沒有讓消費者感受到其強大的生產力,反而是對產品感到不踏實,沒有了忠誠度。
“沒故事怎么推?”尹波認為,在品牌都在“講故事”的當今,雅芳卻沒有推廣好自己的品牌故事,沒有意識到中國消費者已從對產品功能的低層需求延伸到了對品牌文化情感認同。曾幾何時,善良的“雅芳”小姐曾隨著《剪刀手與愛德華》電影風靡全球。這家始于1886年的公司,名字來源于莎翁故鄉一條名為“AVON”的河流,如此的傳奇與浪漫,卻并沒有在華做好傳播。
不了解中國消費者和渠道的雅芳,如果這次真要發力零售,需要做的功課不止一點點,畢竟,錯過了發展的好時期,再想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絕非易事。在提升店面質量和開發新網點之前,雅芳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產品定位,明確目標消費群體,避免渠道間利益沖突,降低串貨的影響,而不是一味供貨和促銷。
除了收到傳聞中的兩封信件,賈云崗還收到了雅芳春節去美國總部參觀、聽政策的邀請。但他對雅芳“起死回生”似乎不再抱有希望,“也許,過兩年就不做了。”顯然,沒有品牌力和銷量,再牛的企業背景也是枉然。
猜——雅芳新渠道走向 百貨OR商超?
在經銷商們看來,品牌專賣店這種形式不適應中國的國情。對于選擇有限的化妝品專賣店,如果毛利達不到20%以上根本應付不了高昂的店鋪租金、轉讓費、人員成本。舉例看,時下“吃香”的DHC在成都也嘗試開過專賣店,終因虧損關門歇業,曇花一現。
由于雅芳要走向大批發模式的消息在經銷商中流傳,雅芳中國總經理林展宏連發兩封公開信解釋。第四次轉型政策解讀中,林展宏稱,雅芳已經開始考慮拓展新的零售渠道,“新渠道將和專賣店互補”。 陷入發展瓶頸的雅芳具體會以何種渠道來發展零售?是百貨還是商超?
在尹波的記憶中,其實,雅芳早年也在百貨渠道“快閃”過,雖然灰色的柜臺視覺沖擊力不強,但因為品牌當時的高知名度和不錯的品質,甚至比同時期的歐萊雅還略勝一籌。但隨著雅芳公司飄忽不定的戰略從直銷轉零售再到糾結的“兩條腿走路”之間不斷變化,早已被百貨店邊緣化,想重新殺入難度可想而知。
而時下,尹波認為,雅芳重走百貨基本是不可能。如果按照現有百貨品牌的路子,要么像歐萊雅一樣給代理商七折的高折扣但提供完善的服務,要么像佰草集五折供貨代理商并借助代理商的力量開拓。對于話語權很弱的雅芳公司來說,進百貨 勢必要換品牌名稱,還要提供高端的品牌柜臺形象。“要有相應的東西拿出來,并表現出自己會持續發力的決心,這樣可能會把丟掉的撿回來。”而業界認為,這對于處于成本壓縮時期的雅芳來說,似乎不太現實。尹波認為,真要加強零售,雅芳近期就要著手開始分渠道找代理,借助代理商的資源深挖市場,若走流通批發的話,還要再調整產品定價。而就目前來看,雅芳好像還沒任何反應。
轉型就意味著要有陣痛。在經銷商們看來,要實現所謂的提升店鋪質量,雅芳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嘴上說說,不能停留在幾封安慰的“雞毛信”。 盡管公布了戰略調整的意愿,但據CBO記者獲悉,至今專賣店具體的運作模式沒有明顯變化,經銷商也沒有接收到新政策的實施措施。
新聞鏈接:
雅芳的四次轉型
第一次轉型
1998年
當時,國內頒布《國務院關于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規定所有從事直銷業的公司必須開設店鋪。“好孩子”雅芳很快做出響應,在很短時間里開出了數千家門店。而他的競爭對手安利,則只是象征性地開出了百來家店鋪。
第二次轉型
2006年
雅芳獲得中國第一張直銷牌照,其旋即向“直銷+專賣店”“兩條腿走路”的模式轉型。但這次轉型極為不成功,其直銷渠道和專賣店渠道為爭奪客戶和市場資源,打得不可開交,多地爆發出雅芳經銷商集體維權的事件。
第三次轉型
2008年4月
“賄賂門”爆發,雅芳中國區總裁高壽康等一眾高管走人,雅芳拉丁美洲區總經理奧多內茲火線來華擔任總裁,提出“全直銷”模式的發展計劃。奧多內茲的計劃里,將削弱零售渠道,回歸雅芳最為擅長的直銷模式。但彼時雅芳在華的品牌力已經下滑很久,加上奧多內茲任職時間不久,這一改革亦未見成效。
第四次轉型
2012年
2012年,隨著雅芳繼續走馬換將,新上任的總裁John Lin主導向零售轉型。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