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恩貝成轉型“模范生” 實現雙增率先突圍
發布: 2014-10-29 17:54:30 作者: 佚名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今年前三季度,浙江上市藥企在營業收入、凈利潤增速方面領先其他多數行業,成績讓人欣喜。同時浙江醫藥行業整體數據也有較大提升,經歷了過山車般起伏后的醫藥行業復蘇跡象明顯。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轉型主題下部分浙江上市藥企為整個行業做出了榜樣,而整個行業回暖的同時,也必須清楚看到與兄弟省份的差距以及浙江醫藥行業仍未解決的產業問題,而新的歷史機遇則有望助浙江醫藥行業在轉型壓力和經濟下行環境中率先突圍。
成績亮眼:上市藥企成板塊明星
從業績看,2014年上半年,浙江醫藥生物行業23家上市公司中,有17家藥企實現了凈利潤同比增長,占比74%,該比例高出浙江平均比例14個百分點。其中,海正藥業、華東醫藥、康恩貝等12家公司實現凈利潤和營業收入的雙增。鑫富藥業、亞太藥業等凈利潤同比增長率超過100%。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三季報正陸續披露,截至10月20日浙江共有12家上市藥企公布了三季度業績預告,9家預計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鑫富藥業三季度凈利潤預計增長1058.56%,成為A股中少數凈利潤增長超十倍的公司。
券商投資顧問錢向勁認為,醫藥行業總體業績較好,未來也將呈現繼續增長的態勢。但他也表示,隨著政府加強醫保控費,降低藥價,醫藥行業同時會呈現增速放緩的趨勢,但具有新型銷售模式、創新藥、高端醫療服務等特色的醫藥企業,如華東醫藥、迪安診斷等會獲得高速發展。
此外,從公司總市值來看,則更明顯的體現浙江上市藥企近年的壯大。
2004年底,浙江14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22.81億元,市值最高的海正藥業市值為48.88億元,其余藥企市值普遍在20億以下。而目前25家公司總市值突破了2000億元,華東醫藥市值達260.83億元,康恩貝、新和成、海正藥業、浙江醫藥等8家藥企市值超過百億元。
業績背后:上市公司提供轉型范本
在業內人士看來,浙江上市藥企的搶眼表現,體現出了浙江醫藥行業近十年來轉型之路的階段性成果。
長三角醫藥行業研究員劉季偉向記者介紹:“08年金融危機出現后,浙江醫藥行業受沖擊巨大,生產低速、銷售低落、虧損高增。與浙江經濟面臨的問題相似,由于產業自身發展帶來的階段性矛盾和經濟結構調整變革帶來的挑戰,對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倒逼。而大環境驅使下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在內的浙江醫藥龍頭企業,在這一輪的轉型中為整個行業提供了較好范本。”
以海正藥業為例,近年來轉型升級成為了企業中心點。在淘汰落后產能方面,海正藥業去年拆除了多條原料藥生產線,向高產出低污染的成藥制劑轉型,而年中海正與輝瑞合資公司的富陽生產基地投產,使制劑比重進一步提升。上半年,海正自有制劑業務銷售收入7.29億,增長8.1%,其中制劑占比繼續提升,銷售占比達到47.24%。
記者在富陽采訪時,海正藥業高層王若松表示:“海正藥業的轉型是利用與國際接軌的醫藥制造技術和質量管理,提升醫藥產品的深加工和技術改造實力,推動產品向精細型跨越。”
王若松認為,產業結構的調整相對漫長,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如果再不轉型,把自己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的話,未來的發展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壓力。
而作為浙江省醫藥龍頭,具有國資背景的浙江醫藥近年將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了主戰場:建立全資子公司昌海生物,專攻生物制藥,研發中心投資超6000萬元;實施淘汰工程,累計淘汰產能超10億元;采用綠色工藝,大幅減少“三廢”產生量……
轉型同時,浙江醫藥上半年凈利潤出現下滑。其董事長李春波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轉型中所有先進技術的重大進展都取決于長期的專注,而不是短期的財務回報。在李春波看來,技術創新將是企業發展和轉型的核心動力。
行業回暖差距仍在
從數據看,轉型中的上市藥企成績喜人,而浙江醫藥行業也呈現出回暖跡象:1-7月份浙江醫藥制造業增加值212億元,增長18.7%,同比提高11.3個百分點,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12.2個百分點。
浙江醫藥行業協會名譽會長趙博文公開表示,浙江省醫藥企業過去為別人當配角,在價格、環保和市場競爭上付出了不少代價,而近年來行業已經走過粗放發展時期,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向精細化、標準化、技術型和綠色環保方向轉型升級,這是取得收獲的關鍵。
劉季偉告訴記者:“浙江醫藥產業經過幾輪調整,設備、技術、產品開發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整個行業也重新激發出活力。”但他同時提醒,就目前來看浙江與兄弟省份的差距尚未縮小。
截至上半年,浙江省規模以上醫藥企業424家,虧損企業75家,浙江省醫藥行業資產總額為1450.99億元,銷售收入為520.66億元,同比增長7.44%,實現利潤總額56.65億元。企業虧損面和虧損率分別為16.4%和5.5%,較去年有所縮小。
從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資產總額來看,浙江與山東、江蘇還有著明顯差距,而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等數據,也落后于上述兩省及廣東、吉林、河南等省份。
對于浙江醫藥行業仍面臨的問題,劉季偉說:“首先就是產業機構問題,浙江是全國化學藥品原藥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產值占總產值的一半,而制劑比例很低,終端產品比重低,這點浙江一直在優化但需要時間。此外,受浙江經濟模式的影響,浙江醫藥企業多小而散,缺少規模,許多細分行業企業規模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再者就是中小型企業研發投入有限,占銷售收入比重普遍不足3%,這也制約了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產品的涌現。”
行業前景看好浙企迎做大機遇
浙江省規劃發展研究院在其課題研究中指出:“新形勢下浙江醫藥產業應以仿制藥為重點,提升做強化學藥產業;以體外診斷為重點,形成生物制藥產業優勢,以醫院制劑產業化為重點,加快中藥現代化。”
劉季偉認為:“尤其是中小藥企從單一原料藥生產向產業鏈垂直一體化轉型時,要以合適的業務模式為基礎,培育發展醫藥制劑主導產品,另外,浙江藥企應抓住當前行業兼并整合的機會,加強產品整合,敢于做大做強,在這方面康恩貝的嘗試頗為成功。在創新能力方面,要有持續的研發投入,選擇合適的突破口以加大產品技術開發和基礎研究力度。”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在藥企的轉型升級中,政府作為關鍵角色要加大專利保護力度,行政保護與新藥保護并舉,同時引導產業規劃、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扶持大型企業集團,培育國際性品牌。
浙江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王維安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指出:“包括傳統的優勢行業——醫藥行業在內,浙江企業度過轉型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按照國際經驗,至少需要十年時間。”
在肯定這一推斷同時劉季偉指出:“浙江醫藥產業有著較好基礎,當前正處于專利藥斷崖期,大量專利藥到期對醫藥企業國際化是重大機遇,此外醫藥行業興起的并購整合浪潮對于浙江藥企做大也是機遇捷徑,在政府政策支持、行業前景被普遍看好的情況下,企業如果能夠成功在產品升級同時實現價值鏈攀升,醫藥行業完全有可能率先于其他行業在轉型中突圍。”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