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入圍北京志愿服務領域的標桿企業
發布: 2016-01-13 11:04:00 作者: 佚名 來源: 中國經濟網

由中宣部、中組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環保部等五部委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多家中央媒體共同開展的“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評選活動中,安利北京志愿者協會作為“北京十佳志愿服務組織”入圍全國“100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評選,已成為北京志愿服務領域的標桿企業。
2016年1月7日下午,一場志愿者的盛會——“愛心無限·志愿無疆”安利北京志愿者協會2015年度工作總結大會隆重舉辦,為這寒冷的冬日帶來更多溫情與感動。共青團中央、共青團北京市委、市殘聯、市婦聯、市環保宣傳中心,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領導出席了大會,共同見證了安利北京志愿者協會2015年的公益歷程,同時對這一年熱心公益的優秀志愿團隊和志愿者進行了表彰,期望激勵更多人加入到公益助人的事業中。
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安利北京志愿者協會全面投入到了各項志愿活動中,用實際行動向祖國致敬。7月,協會作為唯一一支志愿團隊,選派35 名骨干志愿者,4天堅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服務前來參觀的抗戰老兵; 9月,協會57名志愿者全力以赴服務在“9·3大閱兵”志愿服務活動中,用2晝夜的堅守,為閱兵圓滿實施提供堅實的后方保障;“十一”期間,協會志愿者光榮地承接起天安門城樓志愿服務的重任,在祖國的心臟,服務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朋友。12年來,協會一如既往地投入到首都各類的兒童、環保、助殘活動中,遍布首都20個長期服務基地,用愛心開啟新一輪回的志愿征程。
安利北京志愿者協會于2003年12月成立,協會的每一點成長都離不開政府和各級社會組織的認可。12年來,協會傳承安利公司“自助助人、回饋社會”的企業文化,活躍在首都的各個角落。本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逐漸成長為首都志愿服務的生力軍,目前共有3520名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2000余項,志愿服務小時近21萬小時,并相繼榮獲“全國助殘先進集體” “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 “首都慈善獎”等568項榮譽。
據安利北京分公司總監傅李源介紹,安利的企業文化中已經融入了助人的理念和意識。安利志愿者主要由安利營銷人員組成,在緊張繁忙的銷售、服務工作之外,他們樂于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社區提供志愿服務,而安利北京志愿者協會就是公司特意搭建的愛心平臺,以期為每顆善良的愛心找到歸屬。他表示,“在傳承愛的道路上,安利人的腳步不曾停歇。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我們愿與更多人并肩前行,相信愛可以在我們的心手相傳中,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郭文杰表示:“安利的公益實實在在地激發了很多普通人的公益心,讓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個人積極參與并且堅持很多年,每年都付出成百甚至上千的志愿小時,這正是我們團組織希望倡導和實現的。希望安利北京志愿者協會能夠組織引領更多人參與到志愿服務的公益活動中,也希望在未來,安利能夠涌現出更多優秀個人、團隊和志愿項目。”
他們是抗日戰爭紀念館志愿者
7月7日起,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始舉辦“偉大勝利,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為了讓80、90歲老紅軍、老革命能在流火七月的專場參觀更為輕松舒適,安利北京志愿者協會,作為活動唯一一支服務隊伍,甄選了35名安利志愿者,用4天時間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因為提前得知專場參觀的全都是抗戰老兵,特別請年輕志愿者們提早做好手把手攙扶的準備。車門打開,老人們一個個精神抖擻地走下車,神情莊重地整理衣衫,并且都微笑地拒絕了志愿者的攙扶。鮑旭是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志愿者之一,“其中有這樣一位白發老人,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當他的輪椅被推進紀念館的一刻,他堅持要站起來,親自用雙腿走完全程,普通人半小時的參觀,他用了整整兩個小時,從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鮑旭說,“公益服務讓我從茫然無追求的‘北漂’成長為一名熱愛北京的志愿者。
他們是毛主席紀念堂志愿者
安利志愿者服務毛主席紀念堂志愿服務項目已經持續開展了5年,志愿服務周期為15天,需要20名志愿者參與,每人每天要堅持6個小時為絡繹不絕的瞻仰群眾提供秩序維護、引導、咨詢等志愿服務。
李慧珠第一次加入到這個隊伍, “在服務的這些天有時烈日炎炎,有時滂沱大雨,但是我們的志愿藍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年過花甲的曲維都大哥曾是為毛主席守靈的戰士,在助殘崗服務時,看到坐在輪椅上小便失禁的老人在人群中惶恐不安,主動上前提供幫助;67歲的曾敏華阿姨曾經是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者,五年來,她都在藍立方崗亭,趴在地上用抹布仔細擦拭每個角落;徐小飛和徐志巍兄弟,家住得最遠,為了嚴守志愿紀律,保證準時6點到崗,他們每夜就睡在自己的面包車里,在國家博物館的洗手間完成洗漱。” 就是身邊這樣的榜樣時刻激勵著志愿者們毅然堅守,砥礪前行。
他們是閱兵志愿者
“我們無法看到整齊的方隊走過長安街,無法聽到嘹亮口號回蕩在天安門,但是我們和參加觀禮的嘉賓感到同樣的驕傲與自豪。” 張彬,曾經參加過“好運北京測試賽”“奧運會”“國慶60周年”“園博會”等大型活動的志愿服務。此次作為四惠交通樞紐引導志愿者,既要在夜間協助交警做好大巴車的停放工作,還要在活動結束后引導好觀禮嘉賓有序退場,找到自己的車輛,還要做好搭乘公交嘉賓的指引工作。“當我們把觀禮嘉賓送上地鐵,完成第一班工作后,原本有2小時的休息時間,但亢奮的心情讓我們每一個志愿者都不愿合眼,大家擠在一起用手機觀看了閱兵的現場直播。”
因為承擔著一份責任,無法目睹、不能見證盛況,但是因為奉獻、因為付出,志愿者們依然是無比自豪的“親歷者”。
他們是天安門城樓志愿者
張為展參加志愿服務8年了。當得知被選為“十一”期間服務天安門城樓志愿者時,糾結了很久。一方面,為自己能夠有幸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親歷國家盛事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因此不能和老公回老家看望許久不見的爸媽而難過。張爸爸是一名老黨員,當得知女兒將有機會參與到天安門城樓志愿服務的時候,果斷鼓勵女兒留在北京,“閨女啊,回家不重要,這是爸爸當年的夢想啊,今天,你有幸參加,多光榮!女兒,你應該留下。”
每年“十一”都是天安門地區客流量最大的時候,川流不息的游客讓志愿者們無暇休息。“在最后一天8小時緊張忙碌的服務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是爸爸!他欣慰的看著我,向我豎起了大拇指。”張為展現在回想起那一刻還很激動,“我深深地體會到,愛國是一種傳承,更是我和爸爸之間的默契。”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