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白露 露從今夜白 秋意日漸濃
發布: 2022-09-07 16:09:40 作者: 佚名 來源: 和治友德


露從今夜白,夜自此日涼。《2022年中國天文年歷》顯示,北京時間9月7日23時32分07秒將迎來“白露”節氣。此時節,農作物即將成熟,氣溫逐漸下降,天氣開始轉涼,早晚溫差增大,空氣中的水蒸氣凌晨時會在地面或植物的葉面凝成白色露珠,所以叫“白露”。

白露時節空氣濕度降低,“秋燥”出現,大家要避免燥邪傷害。那么,在涼爽的秋天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在養生方面應該注意哪些要點呢?
均衡飲食 養肺潤燥
秋季主氣為燥,燥易傷肺。如因著涼而免疫力下降,無力抵御外邪,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肺炎等。因此,值此時節,一定要滋陰潤肺,以防秋燥傷人。

所以,白露養生飲食應當以健脾潤燥、滋陰養肺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可以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卜、豆制品等,多吃橙黃色蔬菜,比如南瓜、紅蘿卜等,也要吃一些綠葉蔬菜。

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時常脘腹脹滿、大便泄瀉的,應該首先調理脾胃功能,再吃點滋陰食品。有些人將飲食和藥品配合起來做成藥膳,如冰糖銀耳湯、百合粥、貝母梨湯等,因為湯、粥容易消化吸收,這樣既能養陰潤燥,又不加重脾胃負擔,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早晚添衣 防寒保暖
民間百姓諺語也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也就是說白露節氣過后,衣服穿著就應注意開始保暖避寒了。從“處暑”到“白露”,晝夜溫差的變化非常的大。氣溫明顯開始下降,早晚須記得及時添衣,以免著涼。

此時,民間有“三不露”的說法,也就是指不露腳、不露臍、不露肩。這個季節,如果還光著腳在地板上走,或者經常光腳、裸露著肚臍、還有肩膀,那么寒氣就會順著皮膚、穴位進入到身體當中,從而引發感冒等疾病。

病人、老人、體弱者,稍不留神,就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出現風濕性關節炎等風寒痹證。夜晚要關上窗戶,晚上要蓋薄被入睡。更要注意隨著氣溫的變化加減衣服,建議出門帶一件外套。面料以純絲、純棉或混紡為好,防涼又止燥。此外,還要注意腰腹部、膝關節、足部等部位的保暖,不要刻意露出后背和肚臍。
加強鍛煉 養護心肺
進入白露,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許多舊病,如慢性肺病、胃病、骨關節病、心腦血管疾病等也易復發,正應了“多事之秋”這句成語。

所以,在這里要著重提醒抵抗力不佳的中老年人,這個時期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護,以免早晚低溫下外周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誘發心腦血管健康問題。建議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極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等。在進行以上運動鍛煉的同時,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如呼氣、閉目養神,做到動靜和諧。
調養起居 心態平和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一天中養肺的適宜時間是早7點~9點,此時進行慢跑等有氧運動,能強健肺功能。同時也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充沛的體力。

中醫認為“肺在志為悲”,是指悲傷易損傷肺臟,進入秋季容易出現低沉甚至抑郁的情緒,所以應注意心理養生,保持愉快的心情。中醫認為笑能宣發肺氣,調節機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黃帝內經》也有記載"收斂神氣,逆之則傷肺",所以此時也要注意心理養生,通過開懷大笑這種健身運動,伸展胸肌,增大肺活量,使心肺的氣血得到調和,保持愉快的心情!

《黃帝內經》云:“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在白露這一節氣,通過調整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重視保暖,防止秋燥,平和心態,一般能夠起到養生保健、未病先防的作用。

和治友德以“弘揚養生文化、造福人類健康”為使命,經過不斷摸索與創新,結合西方營養學和中醫養生理念,以現代生命科學成果為依據,建立了“飲食養生、行為養生、心理養生”三大養生學說,幫助人們通過三大養生收獲健康。
飲食養生:
通過飲食的調節而達到養生目的
行為養生:
通過有目的的行為而達到養生的效果
心理養生:
通過心理調節而達到養生目的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