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樂家遭遇“美濼家”,一場流量暗戰曝光!
發布: 2025-07-04 11:28:28 作者: 佚名 來源: 道道輿情

這是一場表面看似正牌與“李鬼”的正面交鋒,實則暗流涌動的流量爭奪戰。
近日,在上海市場監管部門牽頭下,5家在滬直銷企業與5家電商平臺簽署了一份《合作備忘錄》。
主要有三方面內容:
守“滬”正品、保護消費者權益、反對直銷領域“低價內卷式”競爭。
目的是:聯合打擊“直銷黑產”。
在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的指導下,目前已關閉了277家山寨網店,下架近5000條商品鏈接。
這場看似尋常的“打假行動”,背后卻折射出中國直銷行業在電商時代遭遇的集體困境:
當美樂家遭遇“美濼家”,當正品防偽碼被刮除后低價傾銷,直銷企業發現,自己精心構筑的渠道護城河,正被流量經濟的野蠻生長一點點侵蝕。
直銷行業的商業模式,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山寨者的暴利游戲。
一瓶成本幾十元的保健品,經過直銷體系溢價,終端售價可能高達數百元。
這種高毛利特性,讓仿冒者只需做到“形似”即可賺得盆滿缽滿。
美樂家是主營日化產品和保健食品的直銷企業,其商標已被列入上海市重點商標保護名錄。
接到該企業反映的情況后,市場監管部門協調平臺企業,將該起涉嫌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的投訴流程響應時間減少到3個工作日。
截至目前,已有8家銷售“美濼家”產品的網店被關閉下架。
刮碼銷售則是另一條灰色產業鏈。
直銷企業為管控渠道,會在產品上印制防偽碼或區域碼,但山寨者通過回收離職直銷員的庫存、跨區域竄貨等手段,將溯源信息刮除后低價拋售。
安利公司發現一家在淘寶經營十多年的網店,長期銷售相關刮碼產品。近期,市場監管部門和平臺合作,令行為人意識到問題并督促其整改。
這些商品真偽難辨,消費者購買后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投訴的矛頭卻直指正品品牌。
少有人注意到的是,電商平臺的技術規則,在無意中成了山寨商品的“幫兇”,讓這些山寨產品通過電商平臺的流量推薦算法,比正品更早觸達潛在買家。
比如拼多多、淘寶的搜索算法天然傾向于低價商品,導致“康師傅”變成“康帥傅”、“安利”變成“安俐”的變種商標充斥頁面。
山寨店鋪通過SEO優化和刷單手段搶占流量,而正品企業想要投訴下架,卻需經歷漫長的“通知-刪除”流程。等到平臺終于處理完畢,山寨者早已換了個馬甲重新上架。
更棘手的是,平臺經濟的“避風港原則”讓責任界定變得模糊。根據《電子商務法》,平臺對侵權行為的處理需以“明知或應知”為前提,而山寨者往往利用“個人店鋪”“異地注冊”等手段規避審查。
這次上海查處的277家違規店鋪中,不少曾被多次投訴卻仍能存活,原因正在于此。
上述《合作備忘錄》的突破性在于,它首次將平臺、企業、監管三方納入同一治理框架——電商平臺開放數據接口,直銷企業提供鑒偽技術,執法部門建立快速響應機制。
“以技術對抗技術”的思路,或許能成為未來知識產權保護的新路子。
但更深層的挑戰在于商業模式的重構。當“會員制+高溢價”的直銷傳統遭遇“全網比價”的電商邏輯,正牌企業或許需要思考:
與其疲于奔命地圍剿“李鬼”,不如主動擁抱渠道變革。
目前,6家在滬直銷企業已開設18個官方電商賬號,試圖在流量世界中奪回話語權。
這場正牌與山寨的戰爭,勝負或許不在于誰更擅長打假,而在于誰更懂這個時代的游戲規則。
上一篇:下一篇: 傳銷案件的違法所得,到底該沒收還是返還?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