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舉辦亞健康分會學術年會,養固健參與分享
發布: 2025-07-08 11:34:13 作者: 佚名 來源: 無限極

當千年中醫智慧遇上現代AI科技,會碰撞出怎樣的健康火花?7月初,在山東泰安召開的這場高規格學術會議,給出了中醫藥應對亞健康和體重管理難題的創新方案。跟著小i一起劃重點~

重量級盛會:
權威專家共話健康未來
在國家大力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持續深化肥胖等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背景下,中醫藥在“治未病”與亞健康管理領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7月3日至6日,“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2025年學術年會”在山東省泰安市隆重召開。本次大會以“中醫經典傳承·AI助力健康”為主題,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慢性病防治與健康教育研究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聯合承辦。廣東養固健中醫健康養生研究院參與了此次盛會并作主題分享。
“過勞肥”有救了!
中醫專家分享調理秘籍
與會者通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臨床實踐經驗、探討學科發展前沿,共同為提升我國亞健康防治水平,尤其是在減重的中醫干預方面,貢獻智慧和力量。其中有個話題,更是直擊現代人痛點:工作壓力大導致的“過勞肥”怎么辦?

大會主席、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研究所
何麗云主任醫師
大會主席何麗云主任醫師從專業角度,介紹了壓力型肥胖的定義、流行狀態、發病機制、癥狀表現、診斷方法及干預策略,強調中西結合治療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臨床經驗和案例,以及肥胖管理的研究方。
她認為,壓力型肥胖的管理需要以調肝、健脾祛濕、調心為基本方法,根據不同階段和癥狀選擇合適的方劑,使用參苓白術散和三仁湯是中式體型管理的手段之一,同時輔以針灸推拿療法、八段錦等運動療法,可幫助減輕壓力和體重。
老祖宗的超前智慧:
《黃帝內經》的現代啟示
中醫“治未病”的理論在今天看來依然充滿智慧!饵S帝內經》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說的就是在疾病發生前就要做好預防。這與現代醫學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理念高度契合。
研究表明,亞健康狀態可視為中醫“未病”范疇中的“欲病狀態”,其核心在于通過調攝情志、飲食、起居等手段,防止健康向疾病轉化。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賀娟教授
北京中醫藥大學賀娟教授在《<黃帝內經>平衡觀現代詮釋》的專題講座中分享道,《黃帝內經》蘊含“和”思想與“平衡”觀緊密交織,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維護人體健康乃至世間萬物有序運行的理論基石。只有維持陰陽、臟腑、氣血之氣的平衡與和諧,才能使身體各部分功能協調統一,收獲真正的健康。

山東中醫藥大學王棟先副教授
山東中醫藥大學王棟先副教授在《基于健康養生理念的中醫生活方式實踐》的專題講座中指出,中醫養生講究“天人合一”和“整體觀念”,主張通過“三調養”與“四合理”讓身體與生活回歸平衡:
通過扶正氣、平陰陽、調臟腑的“三調養”,幫助調養身體狀態,達致身體平衡;通過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運動有度、情志有衡的“四合理”,幫助調優生活方式,達致生活平衡。
該體系也是以《黃帝內經》為理論根基,通過“養生固本”實現“健康人生”——在身體強健、心態積極、社會和諧的平衡中擁抱美好生活,是中華養生文化應對現代亞健康挑戰的系統解決方案。
國家戰略下的中醫方案:
科學減重新路徑
當前,防控肥胖已從公共衛生議題上升為國家戰略。2024年6月,國家衛健委等16部門聯合印發《“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明確通過三年行動,顯著提升全民體重管理意識與技能。同年,《肥胖癥診療指南》《成人肥胖食養指南》《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相繼發布,從臨床規范到日常飲食管理,構建起覆蓋全人群的肥胖綜合防控體系。
合理體重是健康的基石。肥胖作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及脂肪肝等多種代謝綜合征的關鍵誘因,嚴重威脅國民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據專家預測,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到2030年我國成年人肥胖率將達到70.5%,兒童肥胖率將達到31.8%。
基于深厚的中醫理論積淀,大會專家認為:中醫減重關鍵在于遵循“調脾胃、祛濕濁、平陰陽”三位一體的干預路徑。
“脾胃運則肥濁消,三焦通則濕瘀化,陰陽平則體重衡。”通過個性化中醫調理,不僅能有效減重,更能同步改善體質,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體重管理目標。
“減重不治脾,如禾斷其根;祛濕不調衡,似水覆空盆。”論壇現場,多位大咖圍繞“調脾胃、祛濕濁、平陰陽”等話題開展專題講座:

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范恒教授
在《從經典脾胃論探討肥胖相關亞健康的免疫調控與AI賦能管理》的專題講座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范恒教授總結經典脾胃論的學術思想,并結合AI預測模型展示中醫體重管理智能決策系統的臨床應用前景。

廣東養固健中醫健康養生研究院齊元玲高級研究員
在《祛濕與中式體型管理》的專題講座中,廣東養固健中醫健康養生研究院齊元玲高級研究員指出,濕邪在體內停留的時間較長,可由無形之濕逐漸變為“痰”,痰與濕相互膠結,形成痰濕,會阻礙氣機運行。長期濕氣重會導致肥胖,這種肥胖往往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浮腫,且減肥困難。她強調,健脾運、通三焦是祛濕的要訣,調體質、優攝入、促代謝是體型管理的關鍵。
參會者說:
這樣的學術會議太實用了!

在“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的當下,此次學術年會的召開,不僅是對中醫藥“治未病”優勢的集中展示,更是對國家減重等健康促進政策的積極響應。

山東的一位參會代表感慨道:“無限極的健康養生理念,與國家倡導的‘治未病’和慢性病防控方向高度契合。通過專家們的深度解讀,我們對中醫‘平衡觀’有了更透徹的理解,也明白了中式體型管理產品背后的配伍智慧。這樣的學術會議既有高度又接地氣,希望未來還能參與!”
作為中醫藥健康養生領域的研究機構,廣東養固健中醫健康養生研究院將深度響應國家戰略,不斷夯實“健康養生理念理論-研究”屬性,為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創新的肥胖與亞健康管理模式注入新動能,為中醫健康養生領域、亞健康領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中國消費者》丨走進無限極:科技為健...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